目录
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
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光辉里程碑——纪念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80周年张炯;5-15
“人民性”文艺思想生成的逻辑基础与理论建构张福贵;16-24
“人民”与社会主义文艺阐释共同体的建构谷鹏飞;25-33
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张永清;34-43
当前文学批评的要素王一川;44-52
艺术是进化的吗?——一个仍待商讨的问题郭玉越;53-61
理性理念如何转化为艺术形象?——康德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苏宏斌;62-69
中国现代作家书信的“公”与“私”——以鲁迅书信与文集、全集编纂为例付祥喜;70-80
从“差不多”到《尝试集》——《端午节》的内在“低音”孟庆澍;81-89
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“内源性”生成机制探析——从越文化视阈的透视王嘉良;90-97
20世纪30年代山东中学国文课堂内外的新文学刘子凌;98-106
新诗“情绪节奏”的内涵、机制与实践王雪松;107-115
“我颂扬投火的飞蛾”——新诗同题译写现象的个案分析颜炼军;116-122
文本、阅读与风格的建构——周立波《山那面人家》的发表与批评张高领;123-130
返乡文学青年如何回嵌乡土?——20世纪60年代初赵树理的相关创作与思考闫作雷;131-140
路遥的“残酷”人生观及其文本呈现韩欣桐;141-148
“现代性”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——论21世纪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新发现罗小凤;149-158
道器之用:鲁迅与南洋大学胡星灿;159-167
冬眠者何以醒来?——“三体”系列中的科幻小说未来想象机制陈舒劼;168-175
“富艳”的史学和文学批评意义许云和;176-185
花担上的帝京: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周剑之;186-194
宋诗中的负暄书写及其诗学意义李雅静;195-203
从复古、性灵到会通:刘汤论乐与隆万间文学思潮的嬗变李舜华;204-214
属辞比事:王夫之《楚辞通释》的阐释原则与实践张伟;215-223
编后记224
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总目提要(叙录)及其散存作品辑录(全2卷)
多洛肯;225
汉魏六朝文体理论研究
田小军;225